□本報記者 王綠揚
每年4月5日,對林州人來說都是一個具有特別意義的日子。“1965年4月5日,紅旗渠總幹渠通水,林縣人歡慶渠成;57年後,紅旗渠水照舊奔騰不息,造福一方。”4月26日,修渠勞模張買江在德律風采訪中對記者說。
這位年過古稀的白叟,是昔時修渠工地上年紀最小的扶植者之一。德律風中,他又一次講起瞭那段銘肌鏤骨的舊事……
20世紀60年月,林縣國民為轉變幹旱缺水的窘境,在黨的引導下,從山西引漳河水進林縣,用粗陋的東西,鑿壁穿石、挖渠千裡,在太行山上建成瞭全長1500公裡的“人工河漢”紅旗渠。
修渠經過歷程中,不少人獻出可貴的性命,此中就包含張買江的父親張運仁。“紅旗渠開工時,我父親積極報名餐與加入修渠。那天炸山的炮特殊重,一放炮他隻顧著召喚年夜傢躲炮,沒想到本身被落上去的年夜石頭砸中瞭……”回想起父親就義時的場景,白叟有些嗚咽,“母親對我說,‘孩子,你爹沒把渠修究竟,你就往替他完成吧’。”
為瞭完成父親未竟的工作,年僅13歲的張買江踏上瞭修渠之路。紅旗渠修瞭10年,他在工地幹瞭9年,從一名懵懂少年景長為青年修渠模范。“昔時修渠的中堅氣力是青年;紅旗渠的每一塊山石,都見證著一群最美鬥爭者的芳華。”
在紅旗渠的扶植原址上,紅旗渠總幹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時常吸引觀賞者立足。河南青年講師團成員牛琳琳在紅旗渠停止自願講授時,總會提起這段故事:“這裡崖壁非分特別峻峭,曾是紅旗渠最艱險的工段。300多名青年構成突擊隊,顛末17個月的奮戰,才馴服瞭這一天險,青年洞也是以得名。它的開鑿,表現瞭青年扶植者們不懼艱險、勇挑重擔的貢獻擔負精力。”身為一名“渠三代”,牛琳琳經常到全省各地宣講紅旗渠精力。她說:“宣講中,我發明良多青年都很是愛好聽修渠的故事。越來越多的先生、青年人走進紅旗渠感悟紅旗渠精力,年夜傢在進修中傳承白色基因,從汗青中吸取精力氣力。”
平地無言,渠水有聲。5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青年不忘初心、接續鬥爭,譜寫瞭“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創業成長的輝煌篇章,紅旗渠精力也在浩繁青少年心中生根抽芽。
不久前,林州市第二試驗小學“紅圍巾小小講解員”李一涵又一次和同窗們一路看望紅旗渠。孩子們經由過程體驗推獨輪車、獨步走渠畔,親身感觸感染修渠的艱苦。“紅旗渠畔,我已經為張買江爺爺戴上紅圍巾,聽他講述昔時修渠的故事。爺爺說,紅旗渠精力是我們的‘傳傢寶’。作為新時期的少先隊員,我必定會把紅旗渠精力繼續好、發揚好。”少年稚嫩的話語中流露著果斷。
編纂:張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