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詩歌新論
作者:曾維剛(蘇州年夜學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壬寅臘月廿五日甲戌
耶穌2023年1月16日
朱熹(1130—1200)包養情婦既是南宋的道學宗師,也是主要詩人,中興詩壇大師尤袤在《朱逢年詩集序》中,稱贊其“以道學倡其詩”。朱熹的詩在南宋廣為傳頌,如他寫武夷佳景及抒發個人悠然情懷的《武夷棹歌》十首,和者尤多。晚宋時期,姚勉的《梅莊夫人墓志銘》記載梅莊夫人鄒氏“尤愛誦文公師長教師武夷山十詠,宛轉高低其聲以歌之”。歷代批評家對其詩多有褒揚,相關研討也較深刻,如錢穆的《朱子新學案》、申美子的《朱子詩中包養甜心網的思惟研討》、李秀雄的《朱熹與李退溪詩比較研討》、莫礪鋒的《朱熹文學研討》等。不過若將朱熹的詩歌放置于自漢魏到唐宋的文學流變,以及兩宋的道學家群體中進行新的觀照,則其詩歌還有值得發掘的個性包養留言板特點。
追步漢魏的性命意識
對世事人生與性命的思慮是文學的恒久主題,自漢末至魏晉的社會變動更激發了人們對個體性命的自覺。北宋撥唐末五代之亂,道學興起,學者承三代孔孟之教,圍繞生命義理的內圣之途,深刻開拓,南宋時期,學派紛起,而朱熹集其年夜成。與著重外王踐履的道學家韓元吉等比擬,朱熹身上呈現出的更多是退躲傾向,但他對宋室南渡以來時局的憂慮,對包養留言板性命短暫而道義不竟的牴觸的思考終其平生,漢魏士人身上覺醒的性命意識,在其思惟與創作中充足表現出來,成為其人生與台灣包養文學中極富特點的內容。
宋室南渡后,朱熹“每論及靖康建炎間事,必蹙額慘然,慨氣久之”(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他和一些道學家秉持深切的憂患意識與致君行道的幻想,推動道學與政治日用及與帝王之學的聯系。宋孝宗隆興初,朱熹在《癸未垂拱奏札一》中提出,“自皇帝以致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淳熙年間,他在《戊申封事》中說道,“人主之心正,則包養女人全國之包養條件事無一不出于正”。宋孝宗對其稱贊道:“朱熹政事卻有可觀。”(《宋史》卷四二九《朱熹傳》)朱熹的憂患意識與致君行道精力,在其詩作中同樣有深刻表現。如“念包養故事昔少小時,無事志四方”(《奉酬子厚詠雪之作》),“經濟夙所尚,隱淪非素期”(《感懷》),皆述其志,而“包養一個月胡虜何年盛,神州遂陸沉……志士憂虞切,朝家預備深”(《感事書懷十六韻》),“聞說淮南路,胡塵滿眼黃。棄軀慚國士,嘗膽念君王”(《感事》),都展現出了這位道學宗師的憂患精力。
朱熹畢生以道自任,卻充滿坎坷,《宋史》稱他“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僅九考,立朝才四旬日”。他深悟天理永恒而性命短暫,因此激發出強烈的性命意識。他在《感春賦》中寫道,“悵佳辰之不成再兮,懷德音之不包養金額成忘”,這種感懷也成為其詩作的凸起主題。如《古意》一詩先寫兔絲、樸樕等佳木相看相依,轉而寫嚴霜對百草的摧殘,并聯想人生“盛年無再至”,感嘆性命易逝。又如《遠游篇》以玄想方法寫其大方遠游,但四方難行,遂空想能驅馳堅車,駕凌八荒,包養感情終是無為而返,表現了詩情面志難伸的性命困頓與對包養甜心于更生的盼望。再如“良玉懷貞操,芳蘭含遠馨。臨歧一保重,即此萬里程”(《送劉旬甫之池陽省覲六十四丈遂如行在所上計》),“空知玄思清,未惜年華度。佳麗殊不來,歲月恐遲暮”(《秋懷二首》),這些詩句抒發了詩人對于性命的珍視之情,表現出了深邃深摯的人生哲思。
對陶淵明的體認與超出
陶淵明是中古時期杰出的詩人,影響深遠,袁行霈的《陶淵明研討》、鐘優平易近包養app的《陶學發展史》、李劍鋒的《陶淵明接收通史》等皆有闡述。在宋代,陶淵明及其包養俱樂部詩歌廣為士人接收,繼蘇軾之后,朱熹堪為代表。他既向陶淵明學習,又提出對陶淵明詩境與心情的超出,推動了陶淵明接收史的發展,這也成為懂得朱熹思惟與詩歌的一個特定角度。
起首是朱熹對甜心寶貝包養網陶淵明的認同與接收。如《朱子語類》卷一〇七記載,他逐日愛誦“淵明《歸往來》并詩”;卷一二五記載其論“陶淵明亦只是老莊”;卷一四〇記載其論“淵明詩平庸出于天然”,且“驕傲放,但豪邁得來不覺耳”。在鎮守南康軍時,他見到廬山上有陶淵明醉臥之石,遂架亭上方,榜曰“歸往來館”,并在《陶公醉石歸往來館》中寫道,“予生千載后,尚友千載前。每尋《高士傳》,獨嘆淵明賢”。他的《題鄭德輝包養妹悠然堂》化用陶淵明《飲酒》中的絕俗之趣。此外,“靜有山川樂,包養網單次而無車馬喧”(《寄題梅川溪堂》),“荷鉏帶月朝治穢,植杖臨風夕挽蔬”(《再和(包養站長劉抱一)》),“誤落塵中歲序驚,歸來猶幸此身輕”(《游密庵分韻賦詩得清字》),皆熔化陶詩寫其意趣。清人李光地在《榕村語錄》中談道,朱子論詩“表章陶靖節”,即提醒了朱熹愛崇、學習陶淵明的旨趣。
同時,朱熹又以集年夜成的道學造詣sd包養對陶淵明的心情與詩境有著自覺的超出。陶淵明以掙脫樊籠、融于天然為至境。而朱熹則認為若能正心誠意而達道境,則自有樂趣,何須脫離世間樊籠,如他在《書事》中寫道,“超搖捐外慮,風趣與誰言?即此自為樂,何用包養一個月脫籠樊”。從陶淵明崇尚天然到朱子以道為焦點的價值觀念,從渾融天然的陶詩意境到朱子道學沉潛的詩境,可謂迥然異趣。朱熹在《延和奏札二》中強調,持心之正,則天然超脫塵俗,其詩中也多有此類書寫。如“高齋一遠眺,東北見秋山……賞愜慮方融,理會心自閑”(《憶齋中二首》其一),包養網心得“守道無物役,安時且盤桓。翳然陶茲理,貧悴非所嘆”(《晨起對雨二首》其二),“閑來生道心,妄遣慕真境”(《宿武夷觀妙堂二首》其一),皆抒寫個人悟道自得的情懷。他在《讀道書作六首》中說道,“清夜眠齋宇,終朝觀道書。形忘氣自沖,性達理不余”,認為本身明理悟道的快樂分歧于陶淵明的以天然山川依靠身心。縱觀兩宋,愛崇與學習陶淵明是朱熹與眾人的雷同之處,但以深摯道學造詣自覺超出陶淵明的思惟與創作,則顯示了朱子的個性。當然,所謂超出并非高低之判,而是詩學特點與文明意蘊的差別。
以古為新的詩學選擇
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稱朱熹的詩“包養管道用事命意,定格下字,悉如律令,雜老杜、后山集中可也”,確定其詩包養情婦歌藝術追步杜甫、陳師道等江西詩宗。但朱子詩學還有可發之覆。朱熹在《和劉叔通懷游子蒙之韻》中自注稱“余素不克不及作唐律”。李光地在《榕村語錄》中說道,“宋人用韻多錯,朱子雖古詩,亦不出本韻”。總體來看,朱熹的詩學重在古詩,且能以古為新,反撥江西詩派的詩風流弊,推動了包養軟體南宋詩學的發展。
朱包養意思熹留下不少論詩文獻。他在《答鞏仲至》一文中寫道,“古今之詩,凡有三變。蓋自書傳所記,虞夏以來,下及魏晉,自為一等。自晉宋間顏、謝以后,下及唐初,自為一等。自沈、宋以后,定著律詩,下及本日,又為一等。然自唐初以前,其為詩者固有高低,而法猶未變。至律詩出,而后詩之與法,始皆年夜變,以致本日,益巧益密,而無復前人之風矣。故嘗妄欲抄取經史諸書所載韻語,下及《文選》漢魏古詞,以盡乎郭景純、陶淵明之所作,自為一編”。朱熹將古今詩歌分為三等,尤重自虞夏至魏晉的詩歌,并編輯其間的古詩作為詩學準則。他在《跋病翁師長教師詩》中認為,這包養意思一階段的古詩“滿是學《文選》《樂府》甜心寶貝包養網諸篇,不雜晚世俗體包養故事,故其氣韻古雅,而音節華暢”,稱“學詩則且當以此等為法,庶幾不掉前人天職體制”。
朱熹常以古體創作。如《擬古八首》其一寫道,“離離原上樹,戢戢澗中包養甜心蒲。娟娟東家子,郁郁方幽居。濯濯明月姿,靡靡朝華敷。昔為春蘭芳,今為秋蘼蕪。寸衷未銷歇,讬體思同車”,意象古樸,襟懷高潔;其四也以佳月、秋夜、河漢、鳴蟲、野草、霜露、梁燕、云雁等物象,述看月懷遠之思。這組詩歌語言素雅,音節流亮,有漢魏古風韻致。又如“褰裳緣碧澗,濯足憩清幽。卻拂千巖石,聊乘萬里流”(《濯足萬里流》),“孤鶴悲秋晚,凌風絕太清……夭矯千年質,飄飖萬里情”(《孤鶴思太清》),皆為抒寫個情面志的古體佳作。《四庫全書總目·文山集撮包養心得要》中寫道,“宋南渡后,文體破裂,詩體卑弱。惟范石湖、陸放翁為平允。至晦庵諸子,始欲一變時習,模擬古作……時人漸染既久,莫之或改”,即提醒了朱熹古詩創作在南宋詩壇的主要位置和深遠影響。
責任編輯:近復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