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從卦變到成卦 ——李之才、邵雍聊包養行情易學再認識

作者:

分類:

從卦變到成卦

——李之才、邵雍易學再認識

作者:李震

來源:《周易研討》(濟南)2020年第3期

 

作者簡介:李震,清華年夜學人文學院,新雅書院助理研討員,重要研討領域為中國哲學史,宋明理學,易學哲學。北京100084

 

內容撮要:李之才以卦變名家,其相生卦變與反對卦變以專言象數、不釋文辭為原則,對此前努力于解說卦爻辭的卦變傳統作了最基礎改革,對舊有傳統輾轉相生、兩爻相易的卦變方式也有調整。李之才傳人邵雍罕言卦變,後人對邵雍易學中所謂卦變內容的認識多出誤解。邵雍罕言卦變的最基礎緣由在于卦變說以乾坤為本的理論條件存在困難。通過提出一分為二的成卦學說,邵雍將陰陽確立為最基礎,將乾坤還原為諸卦,確立了分歧于卦變說的理論條件。這一改革實現了對卦變說的奠定與兼容,成卦與卦變被整合包養甜心網進邵雍宓羲之易與文王之易的易學體系之中。

 

關鍵詞:李之才/邵雍/卦變/成卦

 

標題注釋: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65批面上資助(2019M650760)。

 

北宋學者李之才(1001-1045)①活著時聲名不彰,卻在易學史上占有主要的位置。這一是因為李之才提出了獨特的卦變學說,后世言卦變者多宗之;二是因為李氏之徒邵雍闡揚師說,創辟出宋易中極為主要的後天一脈。史傳于李邵事跡言之頗詳②,但就學說內容而論,李之才易學的具體內涵若何,邵雍易學在哪些方面對李氏有所繼承,又作了怎樣的改革與發揮,這些問題還不乏疑問,仍有待于探討。本文認為,卦變說是李之才易學的主干。通過卦變說,李之才對此前易學傳統作了深入改革。邵雍則以其成卦說反思了卦變說的理論條件,實現了對卦變說的奠定與兼容。

 

一、李之才以前的卦變說

 

包養故事卦變是一種以解說卦之來源為目標的易學體例。普通而言,卦變指由兩個陰陽性質分歧的爻彼此地位互換而形成的整體卦象的變化,即由一卦變為另一卦。《彖傳》所謂“上”“下”“往”“來”,被后世許多學者認為是卦變說的開端。不過,《彖傳》中的卦變說非常簡略,既沒有講明某卦自某卦來,也沒有系統說明這種體例可否廣泛地應用于六十四卦,更包養管道沒有道出此種變化的理據安在。

 

漢代是卦變說成型的主要時期。荀爽、虞翻以《彖傳》為本,樹立了系統、成熟的卦變理論,此中又以虞翻之說最為凸起。虞翻的六十四卦卦變說有幾點值得留意:

 

第一,明確提出卦變以乾坤為本。《系辭》云“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乾坤其易之門”,以乾坤作為變通的門戶;西漢京房提出“乾坤者陰陽之最基礎”③,《乾鑿度》亦云“乾坤者陰陽之最基礎,萬物之祖宗”④,《參同契》進一個步驟點出乾坤與諸卦的關系,“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怙恃”⑤,荀爽與虞翻遂將乾坤明確當作卦變體系中其他各卦由以天生的本源。荀爽往往直接用乾坤兩卦的起落解釋諸卦卦變,虞翻則認為乾坤只是生出了十新聞卦,十新聞卦進包養網單次一個步驟生出其他五十二卦。但無論若何,乾坤為本乃是荀虞二人配合遵守的原則。這樣,以乾坤兩卦為最基礎,卦變說就改變了此前《彖傳》只以高低往來談及兩卦關系的情況,獲得了一個確定的邏輯基礎和起點。

 

第二,樹立了新聞卦生雜卦的框架。十二新聞卦首見于孟喜卦氣說⑥,京房將其應用于占算⑦,虞翻進一個步驟認為十新聞卦生出雜卦,并詳細說明各卦分別從何卦生出。這樣,六十四卦都被收攝在卦變體系當中,由此樹立了一個覆蓋周遍、層次清楚且具有宇宙論象征意義的卦變體系。

 

第三,完美了兩爻相易的卦變原則。《彖傳》觸及的卦變均是兩爻相易。荀爽的乾坤起落之說也以兩爻相易為主。但《彖傳》言之不詳,荀爽文字多佚,將“兩爻相易,主變之卦,動者止一爻”⑧作為卦變說建構原則的是虞翻。這樣,卦變具有了廣泛性與分歧性的原則。

 

黃宗羲曾言:“古之言卦變者莫備于虞仲翔,后人不過踵事增華耳。”⑨后來的卦變說能否只是踵事增華,或有可商。但虞翻以后,凡言卦變者無不遭到虞氏的深入影響,卻是事實。但是,虞翻的體系雖然龐年夜復雜,卻不克不及一貫。林忠軍師長教師指出,在虞翻的卦變說中,有七卦屬于特例:

 

二陽四陰之卦的屯、頤、小過、蒙本當來自臨、觀,而虞注來自坎、晉、艮(屯自坎來,頤、小過自晉來,蒙自艮來)。二陰四陽之卦的中孚本當來自遁、年夜壯,而虞注自訟來。三陰三陽之卦的豐、旅本當來自泰、否,但虞注來自噬嗑、賁。⑩

 

所謂特例,即按卦變原則本應作這般解,卻按其他規則來統攝之。虞翻卦變說除上述七種特破例,還存在一爻動生出兩卦的情況,以及一陰五陽、一陽五陰之卦卦變體例不統一的問題。(11)

 

虞翻卦變說不克不及自洽并非偶爾。這在最基礎上是由卦變情勢與目標之間的牴觸決定的。(12)卦變作為一種純情勢的變化,底本只與卦象有涉,只需遵守恰當的原則,六十四卦完整可以依照兩爻相易的方式擺列成一個次序井然的體系。但是,卦變的最後目標并不在于描寫卦象自己的規律,而是要用卦變關系對卦爻辭作出解釋。卦爻辭雖然是依象而系,但辭與象畢竟不是一事,其間難免有彼此捍格之處。這時,卦變情勢就要服從于解經的目標,通過犧牲卦象規律的一貫性、系統性來玉成對特定卦爻辭的解釋。這就是虞翻卦變體年夜思精卻難免自相枘鑿的緣由。歸根結底,虞翻卦變說的上述牴觸反應《周易》象辭之間的固有張力,這種張力對于《周易》來說是最基礎性的、無解的。虞翻將《彖傳》的台灣包養卦變說包養甜心網發揚光年夜,從而使這種牴觸更年夜限制地呈現出來。虞翻之后,蜀才等人雖然對卦變說有所修補改革,但由于彷徨于情勢與內容、卦變與解經兩端之間,上述牴觸一向沒有獲得真正解決。

 

二、相生卦變

 

真正意義上的新卦變說,是北宋李之才提出的。李之才的文字散佚幾盡(13),幸南宋的易圖學著作對其學說有所記錄。諸書所載李之才易學有兩端,皆為卦變說:一為相生卦變,二為反對卦變。本節先論相生卦變。

 

李之才有《六十四卦相生圖》,收于朱震《周易卦圖》(14)。《六經圖》《年夜易象數鉤深圖》《周易圖》(15)以及林至《易裨傳》(16)亦載此圖。諸圖形制項目有別,但內容分歧。不過,諸書因書籍版式甜心寶貝包養網問題,所收圖式往往朋分離析,未便閱讀。郭彧師長教師根據《周易卦圖》本《六十四卦相生圖》作有收拾圖(如圖一)(17),頗便觀看,可資參考。

 

《周易卦圖》所載《六十四卦相生圖》云:

 

凡卦五陰一陽者,皆自復卦而來。復一爻五變而成五卦。凡卦五陽一陰者,皆自姤卦而來。姤一爻五變而成五卦。凡卦四陰二陽者,皆自臨卦而來。臨五復五變而成十四卦。凡卦四陽二陰者,皆自遁卦而來。遁五復五變而成十四卦。凡卦三陰三陽者,皆自泰卦而來。泰二復三變而成九卦。凡卦三陽三陰者,皆自否卦而來。否三復三變而成九卦。(《周易卦圖》,第275-276頁)

 

李之才的上述卦變方式,從生卦結構說,是以乾坤為最基礎卦,起首由乾坤生出復姤、臨遁、泰否六卦,再由此六卦生出其余五十六卦;從陰陽爻數說,是先將除乾坤外的六十二卦分紅五陰一陽、五陽一陰、四陰二陽、四陽二陰、三陰三陽、三陽三陰六類,然后再以復姤、臨遁、泰否六卦作為六類的代表,認為統一類中的其他各卦都是從其代表卦衍生而來。這種卦變方式,後人以“相生”名之。所謂相生,即乾坤、新聞卦與雜卦輾轉相生之意。

 

對比李之才的相生卦變與虞翻卦變說可發現,兩者整體上頗為類似。李之才以乾坤為諸卦之祖,以新聞卦為生卦之怙恃卦,以兩爻相易實現卦變,以陰陽爻數區分卦之年夜類,此皆繼承自虞翻。不過,李之才與虞翻之說也有主要包養一個月分歧:李之才將虞翻十新聞卦改為六新聞卦,調整了各新聞卦所生之卦,并將虞翻說中存在牴觸的屯、頤等七卦按卦變原則分別置于恰當地位(18)。朱震比較兩種卦變后指出,兩說相合者“三十有六卦”,“分歧者二十有八卦”(《周易卦圖》,第276頁),兩者的區別非常明顯。

 

 

 

圖一 李之才《六十四卦相生圖》收拾圖

 

李之才對虞翻卦變說的調整看似瑣碎,但并不是枝末之見。從根柢上講,李氏的改動中貫穿著一個分歧于後人的基礎見識:任何一套卦變體系都不成能同時兼顧辭與象兩端,是以卦變計劃必須在解經與明象兩套標準間作出取舍。李氏的方式是,不再考慮解經的目標,而是完整遵從卦象本身的情勢規律,由此構成的卦變計劃不存在任何牴觸之處,這就與虞翻強卦變以從經文而形成諸多特例的情況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可以說,李之才的相生卦變是對虞翻卦變說情勢化、邏輯化、系統化的發展。這種脫離文辭、直明卦象的卦變說,是卦變說歷史上一個最基礎性的轉變。

 

三、反對卦變

 

李之才又有《卦變反對圖》,見朱震《周易卦圖》。(19)其又支出于包養網評價楊甲撰、毛邦翰補《六經圖》和佚名者撰《年夜易象數鉤深圖》以及林至《易裨傳》,前二者題作《六十四卦反對變圖》(20),后者題作《李氏卦變反對圖》(21)。諸本所收此圖亦多決裂離析,故此仿前引郭彧師長教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師《六十四卦相生圖》收拾圖情勢,將《卦變反對圖》收拾為如圖二情勢。

 

 

 

圖二 李之才《變卦反對圖》收拾圖

 

所謂反對,是說兩卦卦象彼此顛倒,如屯之反對為蒙,需之反對為訟。此類卦象共有二十八對。除反對卦外,六十四卦當中又有不反對卦,即一卦高低顛倒卦象不變,如乾之反對仍為乾,坤之反對仍為坤。此類卦共有八個。

 

李之才將反對與卦變關聯起來。其反對卦變的具體方式是:以乾坤為基礎卦,起首乾坤訂交,得坎離、小過中孚、頤年夜過六個不反對之卦;繼而乾坤分別下生一陰一陽、二陰二陽、三陰三陽合計三十卦,每卦各自反對,共得六十卦;最后六十卦加上乾坤等八個不反對卦,再減往三陰三陽重出的泰否、既濟未濟四卦,即得六十四卦。

 

與相生卦變雷同,反對卦變同樣以描寫卦象而非解說經文為目標,同樣嚴格遵守以陰陽爻數區分卦之年夜類的原則——反對卦變之下生一陰一陽、二陰二陽、三陰三陽,正相當于相生卦變之五陽一陰與五陰一陽、四陽二陰與四陰二陽、三陽三陰與三陰三陽。兩種卦變都是李之才對傳統卦變說所作情勢化、邏輯化、系統化改革,包養留言板內在有其一貫之處。但二者也有區別。與相生卦變比擬,反對卦變雖未明言,但事實上同樣設定了新聞卦的地位,一陰一陽、二陰二陽、三陰三陽之卦分別從復姤、臨遁、泰否變來,這在結構與名義上都同于相生卦變。分歧的是,反對卦變不再僅僅遵守兩爻相易原則,而是提出反對為卦原則作為輔助。以乾卦一陰下生六卦為例:乾實際上是師長教師出姤,姤兩爻相易得出同人與履,再由姤、同人與履分別反對,得出夬、年夜有及小畜。這樣,反對作為生卦的方式實質性地參與到了卦變之中。這是反對卦變最年夜的特點。不過,這畢竟只是枝節性調整,若就整體主旨、原則與結構來說,反對卦變仍不脫離相生卦變的脈絡,可認為是后包養網評價者的一種特例或變形。

 

四、邵雍易學與李之才卦變說

 

李之才的卦變學說頗有影響,南宋項安世曾言:“世之言卦變者皆自挺之出。”(22)邵雍傳李氏之學,按常理來說,邵雍天然會祖述李氏卦變。後人論邵雍學術,往往亦持此為說。但是,邵雍著作中實難尋覓李氏卦變說的痕跡。

 

後人認為,《觀物外篇》論復姤之語與相生卦變有關:

 

無極之前,陰含陽也;有象之后,陽分陰也。陰為陽之母,陽為陰之父。故母孕長男而為復,父生長女而為姤,是以陽起于復而陰起于姤也。

 

夫易,根包養一個月于乾坤而生于姤復。蓋剛交柔而為復,柔交剛而為姤。自茲無窮矣。(23)

 

前輩學者認為上述兩句是論相生卦變(24),實為誤解。從內容上看,上引兩段講的不是卦變,而是《宓羲六十四卦圓圖》。在《宓羲六十四卦圓圖》中,復姤兩卦處在乾坤前后,分別是左半圈陽生與右半圈陰生的開始。所謂“陽起于復而陰起于姤”“根于乾坤而生于姤復”,不是說復姤兩卦生出五陰一陽與五陽一陰之卦,而是說復姤兩卦是陰陽風行的起點。朱子早已指出,這是“就圖上說循環之意”(25)。據此,《觀物外篇》論復姤之語,實與卦變無關。

 

《觀物外篇》又曰:

 

諸卦不交于乾坤者,則生于否泰。否泰,乾坤之交也。乾坤起自奇偶,奇偶生自太極。(《邵雍選集》第3冊,第1240頁)

 

張行成認為邵雍此語是“發明李挺之變卦圖”(26),以其所論為反對卦變(27),此觀點似可商。從數量上講,在反對卦變中,復姤、臨遁的生卦總數明顯多于泰否。若《觀物外篇》此語是論反對卦變,邵雍為何故偏概全,專言泰否而不及復姤、臨遁?從結構上講,反對卦變的新聞卦起自復姤,泰否自復姤、臨遁來而非相反,這與“諸卦不交于乾坤者,則生于否泰”之說也有分歧。本文認為,“諸卦不交于乾坤者,則生于否泰”與反對卦變無關。明人黃畿留意到,《觀物外篇》此語似是就《宓羲六十四卦方圖》(以下簡稱方圖)而言(28)。在方圖中,乾坤、否泰分家圖之四隅,兩線對交,劃分全圖。就慷慨位言之,不交于東南、東南乾坤一線之卦,即可認為當屬東北、東北否泰一線,此即所謂“乾坤定位,否泰反類”(《邵雍選集》第4冊,第350頁)。依此懂得,《觀物外篇》此語只是對圖式的解說,不觸及對卦變的具體說明。與張行成比擬,黃畿此說更為公道。事包養網站實上,在卦變說體系下,“諸卦不交于乾坤者,則生于否泰”是難以嚴格實現的,因否泰所代表的三陰三陽之卦只要二十個,無論若何也無法覆蓋除了乾坤所生之卦的一切卦。據此,《觀物外篇》論否泰之語,與反對卦變應無關聯。

 

以上剖析表白,《觀物外篇》關于復姤、否泰的文字皆非討論李之才卦變,傳統的見解能夠出于誤解。不過,這并不是說邵雍完整沒有受李之才卦變說的影響。《觀物外篇》云:

 包養網ppt

體者八變,用者六變。是以八卦之象不易者四,反易者二,以六卦變而成八也。重卦之象,不易者八,反易者二十八,以三十六變而成六十四也。(《邵雍選集》第3冊,第1177頁)

 

卦之正、變共三十六,而爻又有二百一十六,則用數之策也……四者乾坤離坎也,八者并頤中孚鉅細過也,十二者并兌震泰既濟也。(《邵雍選集》第3冊,第1179頁)

 

卦之反對,皆六陽六陰也。在易則六陽六陰者,十有二對也。往四正則(29)八陽四陰、八陰四陽者,各六對也;十陽二陰、十陰二陽者,各三對也。(《邵雍選集》第3冊,第1186頁)

 

離肖乾,坎肖坤,中孚肖乾,頤肖離,小過肖坤,年夜過肖坎。是以乾坤、離坎、中孚頤、年夜過小過皆不成易者也。(《邵雍選集》第3冊,第1198頁)

 

上引文字中,前兩段所謂不易之卦或正卦,即不反對卦;反易之卦或變卦、用卦,即反對卦。第三段所謂六陽六陰、八陽四陰、十陽二陰,即李之才卦變之下生三陰三陽、二陰二陽、一陰一陽。第四段,不易之乾坤、離坎、中孚頤、年夜過小過,即李之才卦變說中不反對之八卦。兩相對比,可知邵雍所論恰是李之才關注的反對問題,且在李之才的基礎上有所推展。在反對問題上包養站長,李之才顯然對邵雍深有影響。不過,上引諸段只觸及反對,卻與卦變無關。即便是看似與李之才反對卦變極為接近的“以三十六變而成六十四”之說,與卦變說仍有著最基礎分歧:在邵雍說中,三十六卦的存在與變化不需求別的的基礎與起點;而在卦變說中,乾坤為本卻是各家理論的配合預設。李之才雖然改變了虞翻卦變說的主旨、方式與原則,但乾坤為本之說仍保存了下來。邵雍不取此說,可知其于反對卦變絕非全盤接收,而是只取其反對的內核,拋棄了卦變的情勢。

 

邵雍對卦變的忽視并非偶爾,而是由于卦變說與其哲學與易學觀念有所牴觸。此中關鍵,正在于卦變說的條件——乾坤為本。從本源上講,卦變說的意義在于答覆來源問題,或解釋文辭的來源,或解釋卦象的來源。卦變說將諸卦的來源樹立在乾坤二卦之上,通過歸本乾坤及其變形來解釋諸卦的象與辭,實質是認為諸卦在最基礎上都由乾坤天生,乾坤與諸卦之間是造與被造的關系。這預設一個條件,即乾坤與諸卦有本質性的區別:乾坤不是普通的卦,而是本根。這種觀念,決定了卦變必定要采取乾坤為本的情勢。

 

作為本根的乾坤是本源性的、不成分化的,是以,不僅諸卦是乾坤訂交的結果,就連構成諸卦的陰陽也由乾坤訂交而得。不論何種卦變,總要靠乾坤訂交成績陰陽爻,而不是由陰陽爻直接構成諸卦。在卦變說體系中,只要乾坤具有自本自根的位置,陰陽爻不過是乾坤結合的產物。這種觀念,決定了卦變必定遵守天生而非構成的原則。

 

上述兩種觀念彼此共同,配合構成了漢代以來卦變學說的哲學基礎,同時也構成了整個晚期易學的哲學基礎。但是,從邏輯上講,本根既然是萬物的本源,就不克不及是具體的存在物,這樣才幹防止“溫也則不克不及涼矣,宮也則不克不及商矣”(30)的廣泛性困難。在卦變說中,乾坤兩卦一方面被認為是其他諸卦的來源,是萬物之祖宗;另一方面卻依然是具體的卦,有其特定的卦名、卦象,因此也是有象之物。乾坤名為萬物之祖宗,實則不過是另一種具體的存在物,這就決定了作為物的乾坤實際上無法飾演廣泛天生其他萬物的本根的腳色。是以,以乾坤為本的卦變說雖然在技術上可以實現諸卦歸宗的後果,但就其哲學內涵來看,此種方式實有其難包養價格以消解的廣泛性困難。

 

乾坤作包養金額為本根既然不是天經地義,乾坤為陰陽之最基礎的觀念也就需求從頭審視。事實上,所謂乾坤為陰陽之最基礎,自己就有同義反復的意味:假如陰陽意味著本源性的相反相成,則此種相反相成不成能從另一種更為本源的相反相成得來;假如陰陽不具有本包養甜心源性,只是派生的結果,則本源性的相反相成者不過是陰陽的代稱。卦變說中的乾坤之于陰陽,恰是后一種情況。在這種意義上,陰陽作為乾坤之別名,自己就具有本根性位置,不用依賴于他者而存在。是以,乾坤為陰陽之最基礎的卦變說雖然在技術上將陰陽置于主要地位,但就其實在意義來說,陰陽依然具有本源性意義。

 

以上剖析旨在說明,卦變說的觀念基礎存在兩個疑難:第一,乾坤是物包養一個月價錢,不克不及充當萬物之祖宗;第二,陰陽不是物,而是萬物之本源。可見,乾坤與陰陽的關系在卦變說中其實是顛倒的。但是,此種顛倒在卦變體系中卻無從消解。卦變說既以卦變為名,就只能是卦之變化,這決定了卦變說必定要將變化限制在卦的范圍內,必定要將某一卦或某幾卦作為卦變的基礎。這就無法防止將具體的卦作為生卦之本根,依然難免將陰陽置于從屬性位置。此種疑難的真正解除,只要在最基礎改變了卦變說體系與晚期易學的觀念基礎之后才幹實現。而這恰是邵雍成卦學說的貢獻。《觀物外篇》云:

 

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下交于陰,陰上交于陽,四象生矣。陽交于陰,陰交于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于柔,柔交于剛,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錯,然后萬物生焉。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故曰“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也。非常為百,百包養意思分為千,千分為萬,猶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葉。愈年夜則愈少,愈細則愈繁。合之斯為一,衍之斯為萬。(《邵雍選集》第3冊,第1196頁)

 

一變而二,二變而四,三變而八卦成矣。四變而十有六,五變而三十有二,六變而六十四卦備矣。(《邵雍選集》第3冊,第1218頁)

 

所謂成卦,在邵雍易學中,指卦象之最後畫成。邵雍認為,《周易》成卦遵守一分為二原則,從初爻的一陰一陽開始,每次在前一爻上各畫一陰一陽,畫至六爻滿處,天然得出六十四卦。這是邵雍易學對卦象來源的解釋。在邵雍一分為二的成卦計劃中,乾坤與陰陽的位置發生了最基礎改變。乾坤不再是諸卦之祖宗,只是按一分為二原則畫出的兩卦;陰陽不再是乾坤的產物,而是六十四卦由以產生的本源。陰陽代替乾坤成了生卦的基礎,構成代替天生成了變化的原則,爻代替卦成為了變化的主體。這樣,卦變說中無從解決的疑難,在成卦說中得以天然消解。而邵雍罕言卦變的緣由,也可獲得公道解釋:成卦說主陰陽為本構成六十四卦,卦變說主乾坤為本天生諸卦,兩者的觀念基礎截然相反。邵雍既主張成卦,則其于卦變說的理論條件并不認同,即是非常天然的了(31)。

 

成卦與卦變在易學上是兩個分歧的問題。邵雍提出一分為二之說,從其本身理路來講,直接對治的是《系辭》《說卦》以來易學傳統對于卦象來源所作的取象說和重卦說的解釋,是在成卦問題范圍內的探討。但一分為二的計劃自己預設了與卦變說截然相反的觀念基礎,從而不成防止地對卦變理論構成了沖擊。在這個意義上,邵雍一分為二計劃的提出不僅是對傳統包養違法成卦學說的改革,同時也是對卦變理論的改革。更進一個步驟,由于乾坤為本同時也是《京氏易傳》與《乾鑿度》等漢代易學的基礎預設,且淵源于《彖傳》以來乾坤并立的思惟傳統,是以,邵雍成卦學說的提出就不只是一種解釋方式的調整或論說視角的轉換,而是包括了對整個晚期易學最基礎觀念的調適與變革。結合整個邵雍哲學、易學的體系,這種變革或許可以作如下懂得:從卦變到成卦的轉換,意味著陰陽二體的觀念代替了乾坤二本的觀念;同時,乾坤二本觀念華夏本尚不明確的一元性,也由于作為陰陽來源的太極之提出而獲得了顯明的提醒。換句話說,從卦變到成卦的轉換,意味著一元二體觀在易學領域的確立。

 

邵雍的成卦說對卦變說雖然有所沖擊,但并非否認或終結。相反,這種沖擊應當懂得為一種從包養意思頭的奠定與定位:卦變說的理論困難在于乾坤為本的預設無法滿足廣泛性的請求,但當成卦說解答了卦象來源的問題從而為卦變說供給了包養合約靠得住的理論基礎后台灣包養,卦變說實際上包養app已經擺脫包養條件了原有的邏輯困難。在卦已成的條件下,卦變說完整可以保存本身的位置,而獲得全新的意義:假如說成卦討論的是卦之天生,卦變關心的則是卦之變化,前者立本,后者致用,兩者相輔相成,配合構成對卦爻結包養俱樂部構與關系的完全刻畫。這才是卦變說應有包養sd的定位。事實上,邵雍易學也確實為卦變說保存了地位:邵雍每以乾坤生六子解說文王之易,而乾坤生六子本質上還是卦變,這其實是以卦之變化來懂得文王之易,而將卦之成立看作宓羲之易的內容。這樣,天生與變化,或許說成與用,就構成了宓羲之易與文王之易的分野。在宓羲之易與文王之易的框架下,邵雍不單可以保存、重述或改革後人的卦變說,並且這種重述本質上構成了對文王之易內涵的發掘。這般,邵雍就將成卦與卦變收攝在了一個更年夜的易學體系之中,從而拓展了卦爻的面向,深化了易學的內涵。就學脈傳承來講,李、邵易學從卦變向成卦的論述重點轉變,不克不及被視為某種最基礎性的南轅北轍或改弦更張,而是統一理論脈絡下的自我發展與補全。

 

注釋:
 
①李之才卒年見于《宋史》本傳,生年未有明載。李裕平易近師長教師據尹洙致葉清臣書推定李氏當生于咸平四年(1001),所考甚確。見李包養網站裕平易近《宋人生卒行年考》,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92頁。
 
②李之才生平及李邵授受事跡,見晁說之《李挺之傳》、《宋史》李之才及邵雍本傳;此外,張崏《康節師長教師行狀略》、范祖禹《康節師長教師傳》、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包養甜心》等亦有記載。
 
③[漢]京房《京氏易傳》卷下,《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第1頁下。
 
④[清]趙在翰輯《七緯》,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35頁。
 
⑤[五代]彭曉注《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卷上,載《道躲》第20冊,北京:文物出書社、上海:上海書店出書社、天津:天津古籍出書社,1988年,第133頁。
 
⑥[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二十七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598頁。
 
⑦[漢]班固《漢書》卷七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3164頁。
 
⑧[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卷二,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69頁。
 
⑨[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卷二,第69頁。
 
⑩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1卷,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第200頁。
 
(11)參見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1卷,第201-202頁。
 
(12)參見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1卷,第190-204頁。
 
(13)今見李之才存世文字僅有墓志銘一篇,與其學術無關。見[宋]李之才《年夜宋左千牛衛將軍衛君夫人高平縣君墓志銘》,載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26冊,上海:上海辭書出書社、合肥:安徽教導出書社,2006年,第185-186頁。
 
(14)[宋]朱震《周易卦圖》,載《通志堂經解》第1冊,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第275-276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注書名與頁碼。
 
(15)[宋]楊甲《六經圖》卷一,[宋]毛邦翰補,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62-164頁;[宋]佚名《年夜易象數鉤深圖》卷中,載《道躲》第3冊,第177-179頁;[宋]佚名《周易圖》卷上,載《道躲》第3冊,第136-137頁。按,《年夜易象數鉤深圖》與《周易圖》兩書輯者素有爭議。舊說或以為輯者乃元人張理,王鐵師長教師認為是南宋鄭東卿所編,陳睿宏師長教師則認為兩書為宋人所撰,但具體編者難以確論。本文從陳睿宏師長教師之說。參見王鐵《宋代易學》,上海:上海古籍出書社,2005年,第184-186頁;陳睿宏《宋代圖書易學之主要輯著:〈年夜易象數鉤深圖〉與〈周易圖〉一系圖說析論》,臺北:政年夜出書社,2016年,第46-55頁。
 
(16)[宋]林至《易裨傳,外篇》,載《通志堂經解》第1冊,第623頁。
 
(17)郭彧《卦變說探微》,載《周易研討》1998年第1期。
 
(18)參見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2卷,第150-151頁;郭彧《卦變說探微》,載《周易研討》1998年第1期。
 
(19)參見[宋]朱震《周易卦圖》,第274-275頁。
 
(20)[宋]楊甲撰,[宋]毛邦翰補《六經圖》卷一,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3冊,第162-164頁;[宋]佚名《年夜易象數鉤深圖》卷中,載《道躲》第3冊,第177-179頁。
 
(21)[宋]林至《易裨傳?外篇》,載《通志堂經解》第1冊,第622頁。
 
(22)[宋]項安世《項氏家說》卷二,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6冊,第502頁。
 
(23)[宋]邵雍《邵雍選集》第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書社,2015年,第1198、1220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注書名、冊數與頁碼。
 
(24)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2卷,第53-54頁。
 
(25)[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六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615頁。
 
(26)[宋]張行成《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九,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4冊,第186頁。
 
(27)張行成解此段,云:“李挺之傳康節六十卦圖,剛柔相易,周流變化,以乾坤二卦為易之門、萬物之祖,功成無為。”此數語全本自朱震《周易卦圖》中李之才《變卦反對圖》一段,可知張行成認為此段是論反對卦變。“六十四卦不反對者八,反對者五十六,而反對之中否泰、既未濟四者重見,則亦六十卦也。”這也是將該段當作反對卦變對待。([宋]張行成《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九,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4冊,第186頁)
 
(28)[明]黃畿《皇極經世書傳》卷七,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57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第427頁。
 
(29)“則”字諸本多作“者”,今據張行成《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改。
 
(30)[魏]王弼《老子指略》,載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95頁。
 
(31)邵雍對乾坤與陰陽的上述定位有著系統自覺的思慮。《觀物內篇》云:“物之年夜者,無若六合,但是亦有所盡也。天之年夜,陰陽盡之矣;地之年夜,剛柔盡之矣。”又云:“道為六合之本,六合為萬物之本。以六合觀萬物,則萬物為萬物;以道觀六合,則六合亦為萬物。”(邵雍選集》第3冊,第1146、1150頁)可見,邵雍明確反對將六合視為本根,而將其置于物的序列之中,并以陰陽作為本源性的構成原則來解釋包含六合在內的萬物。

 

 

責任編輯:近復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